BIS年报尝鲜:逐鹿金融赛道的科技巨头 机遇与风险并存(下)
张一苇
原创文章
2019/06/27

本文由智堡翻译,支持智堡请下载智堡APP并订阅我们的付费会员

免责声明:以下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智堡的立场和观点。

本文系国际清算银行 (BIS) 2019年年度经济报告的第三章“金融领域中的科技巨头“ (Big tech in finance),已于6月23日先行发表;完整的年度经济报告和年报将于6月30日正式发表。

上半部分请见链接

科技巨头对金融服务的冲击

科技巨头的DNA可以通过降低信息和交易成本来降低提供金融服务的门槛,从而增强金融包容。然而,这些好处因金融服务而异,可能带来新的风险和市场失灵。

科技巨头在借贷活动中的潜在好处

除了筹集资金的成本外,贷款成本与信贷风险的事前评估 (ex ante evaluation) 和贷款偿还的事后执行 (ex post enforcement) 密切相关。为了给贷款定价,银行必须评估其借款人的风险程度,通常是从各种来源收集信息并与借款人建立密切联系。为了激励借款人偿还贷款并在违约情况下限制损失,银行会监控借款人或要求抵押品。由于所有这些措施都是昂贵且耗时的,银行需要以收费或利差的形式获得补偿。科技巨头访问和运用大数据来筛选和监控借款人的活动可以降低这些成本,从而提高效率并扩大融资渠道。

用户筛选与金融包容

信息成本有时可能非常高,以至于银行不会为借款人提供服务,或者只在非常高的利差下这样做。无论信息是软(经过沟通获取但难以量化)还是硬(可以轻松处理的定量数据),都是如此。遭到排除风险最大的,一般是是缺乏基本档案或难以触达(例如因为他们地理位置太偏远)的借款人。例如,发展中经济体的许多中小企业不符合正式银行贷款申请的最低要求,因为它们通常没有经过审计的财务报表。

因此,科技巨头较之银行具有竞争优势,并为那些本来没有银行账户的公司和家庭提供服务(图III.6,左面板)。他们通过数字平台获不同但相关的信息。例如,蚂蚁金服和Mercado Libre声称他们的信用质量评估和贷款发放通常涉及每个贷款申请人的超过1,000个数据序列。

最近的BIS实证研究还表明,科技巨头对小商户的信用评分优于基于官方信用评级和传统借款人特征的模型(注解III.B)。所有这些都可以代表金融包容的显着进步,并有助于提高这些商户的业绩。尽管初步证据令人鼓舞,但对这些风险评估的质量得出明确的结论还为时尚早。这类评估大部分应用于非常特定的信贷形式(例如面向小商户的信用额度),对比当中不包含银行可用的软信息,而且科技巨头的相关业绩尚未经历完整商业和金融周期的考验。

请付费会员登录后阅读完整内容
登录后添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