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的昂贵赌博
张一苇
原创文章
2018/11/12

在朋友之间,一万亿又算什么呢?从人口的规模到桥梁的跨度,与中国有关的”大数字“总是能够震惊世人,但今年10月下旬的一则新闻,又创造了新的记录: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家汽车制造商,总部设在长春的中国一汽集团发布消息称,从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16家银行获得意向性授信共计10150亿元(约合1490亿美元),规模创世界汽车工业历史之最。

当然,不难想见一汽其实并不一定用得上这么多钱,况且这还是一家国有企业 (SOE)。之所以宣布这条消息,是为了让以一汽为例的国有车企吃下一颗定心丸:即便今年汽车销量整体下挫,政府对他们的支持也丝毫不会动摇。

这种思维方式在中国政府针对高优先级行业和企业的做法中屡见不鲜。没有比新能源车 (NEV) 领域更好的例子了。自2000年代末开始,中国将由锂离子电池驱动的新能源车确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并视之为“中国制造2025”高科技发展计划中的关键领域之一。政府希望新能源车能帮助该国从汽车行业中的技术追随者转变为领导者,减少该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并改善空气质量。

出于这样的目的,中国开始通过政策手段,不遗余力地”发动“ ("jump-start") 制造商的供应和消费者的需求。根据我们的计算,2009年至2017年,中国国家和地方当局已向该领域投资超过3900亿元人民币(约合583亿美元)。这些资金大部分被用作买方补贴,数额高达2450亿元人民币(366亿美元),在研究开发、政府采购车辆和充电基础设施上也有对应投入。此外,中国政府还大幅削减了新能源车买家需要承担的销售税。

请付费会员登录后阅读完整内容
登录后添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