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市场经济体的汇率和货币政策框架
政昊
原创文章
2019/05/07

本文由智堡编译,原文为公开版权内容,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智堡的立场和观点,译文仅供教育及学术交流目的使用。

原文标题:Exchange rates and monetary policy frameworks in emerging market economies

作者:Agustín Carstens发表日期:2019年5月,原文链接

译者:钟政昊

介绍

后危机时代,随着全球央行试图在陌生的经济水域中规划自己的航线,货币政策框架再次得到积极讨论。美联储已开始对其货币政策框架进行评估,而其它发达经济体 (AE) 央行也敏锐地意识到,有必要调整自己的框架,使其能够适应新的挑战。

新兴市场经济体 (EME) 央行也处于类似的情况中。尽管EME并非处于全球金融危机的震中,但它们也遭受了危机的冲击波;自那以后,它们一直在应对AE实施必要补救政策所产生的溢出效应

过去十年,AE央行实施的非常规货币政策为国际金融体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流动性,其中部分流动性已流向几乎所有EME——这是由“追求收益” (search for yield) 的咒语所诱导的。这种资金流动以投资组合的形式出现,其中包含企业和主权债务、外国直接投资以及银行贷款,但也包括贸易融资。

这些资金流透过不同的渠道发挥作用,因此产生了不同的后果。但其共同之处是,它们会影响汇率,使汇率变得更具波动性。随着EME应对大规模资本流动和大量外资的能力受到考验,汇率往往会出现大幅波动。这是过去几年AE过度宽松货币政策的一个现象,并将持续到未来,无论是保持宽松还是逆转收紧。

这种情况已经并将继续挑战EME在过去二十年中所采用的货币政策框架。主要原因是,汇率的行为可以从根本上影响通胀的动态,以及货币政策产生预期效果的能力

因此,在今天的演讲中,我将聚焦EME央行在后危机时代的表现,以及它们在制定能够在未来几年很好地服务于其货币政策框架方面所面临的挑战。

在某些方面,EME在制定货币政策策略方面已领先一步。上世纪90年代金融海啸后,它们已修订了政策框架。其中最显著的变化是汇率制度。各国普遍从固定或严格管理的汇率制度安排转向浮动汇率。如今,绝大多数EME央行都是在一种明确的通胀目标制下运作的,其汇率具有灵活性,只有少数央行使用明确的汇率锚

这一框架已深深扎根,并良好地服务于各国央行。去年夏天,新兴市场遭遇了金融动荡。然而,总体而言,多数EME都安然度过了这场动荡。它们的韧性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货币政策框架内的灵活性,以及更为强劲的基本面,包括更为审慎的财政政策和强化的金融监管。

但现实反映了汇率的重要性。EME央行在实施货币政策时,实际上都对汇率给予了重要的权重,例如过去20年中EME外汇储备的演变就反映了这一点 (下图)。因此,许多EME实行了一种准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央行依靠于汇率的波动,无论上下

我将指出,这种方法是一种实践超出理论的方法,而且可以说理论需要迎头赶上。尽管如此,EME央行面临的持久挑战是,如何设计自己的货币政策框架,以使其严格结合汇率对其国内经济的确切影响。国际清算银行 (BIS) 正在这方面进行大量的分析工作,我今天想分享一些重要的发现。

本篇为免费文章,请登录后阅读完整内容
登录后添加评论...